首页八段锦功法正文

八段锦的历史及流传-立式八段锦、坐式八段锦

2012-12-2603962八段锦立式八段锦坐式八段锦

八段锦功法历史悠久,八段锦以其简单易学、不出偏差、功效显著而流传于世。八段锦功法共八节,分坐式和立式两种。立式八段锦又分武八段与文八段两种。武八段多为马步式或站式,又称北派,适合青壮年与体力充沛者。行功时动作柔和,多采用站式动作的,被称为南派,伪托梁世昌所传;动作多马步,以刚为主的,被称为北派,附会为岳飞所传。从文献和动作上考察,不论是南派还是北派,都同出一源。其中附会的传人无文字可考证。坐式八段锦又称文八段,用坐式,注重凝神行气。

微信号:momeitaiji
本站资源收费,若有需求请加V
复制微信号

八段锦功法一般有八节,锦者,誉其似锦之柔和优美。八段锦的“八”字,不是单指段、节和八个动作,而是表示其功法有多种要素,相互制约,相互联系,循环运转。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《遵生八笺》中“八段锦导引法”所讲:“子后午前做,造化合乾坤。循环次第转,八卦是良因。”“锦”字,是由“金”“帛”组成,以表示其精美华贵。除此之外,“锦”字还可理解为单个导引术式的汇集,如丝锦那样连绵不断,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。

传说武八段锦是由岳飞创制的,也有传说八段锦是由唐代的钟离权创造的,但这些说法并不十分可信。在魏晋许逊的《灵剑子引导子午记》中,有关于“八段锦”锻炼方法的记载。但最早出现“八段锦”名目的是宋代洪迈著《夷坚志》一书:“政和七年,李似矩为起居郎……尝以夜半时起坐,嘘吸按摩,行所谓八段锦者。”说明八段锦在北宋已流传于世。八段锦自宋朝以来至今已有八百余年,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较大变化,清末定型后,目前仍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锻炼项目,对于增强体质,延年益寿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著名宋代大儒朱熹(1130-1200年)对八段锦有一段生动有趣的记述:“ 愚四十年前注《参同契》时,见吕四行八段锦,诧其老健,每窃笑之。逮今思之《参同契》之学,实属屠龙术,不如吕四行之宰猪术也。”朱熹酷爱《参同契》之学数十年,晚年时倍感八段锦之学,优于《参同契》,他幽默地评价《参同契》为“屠龙术”,八段锦为宰猪术,形象地描绘《参同契》为“杨春白雪,和之者寡”,八段锦在当时属于 “下里巴人, 和之者众”。

坐式八段锦又演化为十二段锦和十六段锦。此功法至明代已基本定型,如冷谦《修龄要旨》、高濂《遵生八笺》、胡文焕《类修要诀》等皆有记述。清乾隆时《寿世传真》易名十二段锦,其后《内功图说》亦加整理记述,通行于世。

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、考证,有以下基本认识:(1)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,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;(2)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,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;(3)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;(4)八段锦无论是南派、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,都同出一源,在流传中相互渗透,逐渐趋向一致。

建国后于1957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《八段锦》一书,书中简要叙述了八段锦对人体的作用、锻炼要领,并根据定型的八段锦歌诀,图文并茂地详述由卓大宏、马风阁、唐豪所编的三套立式和马风阁所编的一套坐式的八段锦功法。内容通俗易懂,发行印数极大,为八段锦的普及推广作出了贡献。

立式八段锦

立势八段锦在养生文献上首见于南宋曾著《道枢·众妙篇》:“仰掌上举以治三焦者也;左肝右肺如射雕焉;东西独托,所以安其脾胃矣;返复而顾,所以理其伤劳矣;大小朝天,所以通其五脏矣;咽津补气,左右挑其手;摆鳝之尾,所以祛心之疾矣;左右手以攀其足,所以治其腰矣。”但这一时期的八段锦没有定名,其文字也尚未歌诀化。之后,在南宋陈元靓所编《事林广记·修真秘旨》中才定名为“吕真人安乐法”,其文已歌诀化:“昂首仰托顺三焦,左肝右肺如射雕;东脾单托兼西胃,五劳回顾七伤调;鳝鱼摆尾通心气,两手搬脚定于腰;大小朝天安五脏,漱津咽纳指双挑。”明清时期,立势八段锦有了很大发展,并得到了广泛传播。

南宋·曾慥《道枢》辑其基本功法为:仰手上举所以治三焦;左肝右肺如射雕;东西单托所以安其脾胃;返而复顾所以理其伤劳;大小朝天所以通五脏;咽津补气左右挑起手;摆鲜鱼尾所以祛心疾;左右攀足所以治其腰。另《医方类聚》、《灵剑子导引子午记》等均载有类似功法。清末《新出保身图说·八段锦》首次以“八段锦”为名,并绘有图像,形成了较完整的动作套路。其歌诀为:“两手托天理三焦,左右开弓似射雕;调理脾胃须单举,五劳七伤往后瞧;摇头摆尾去心火,背后七颠百病消;攒拳怒目增气力,两手攀足固肾腰。”从此,传统八段锦动作被固定下来。

八段锦在流传中出现了许多流派。例如,清朝山阴娄杰述八段锦立功,其歌诀为:“手把碧天擎,雕弓左右鸣;鼎凭单臂举,剑向半肩横;擒纵如猿捷,威严似虎狞;更同飞燕急,立马告功成。”另外,还有《易筋经外经图说·外壮练力奇验图》(清·佚名)、《八段锦体操图(12式)》等。这类八段锦都出于释门,僧人将其作为健身养生的方法和武术基本功来练习。

尚有不同的八段锦歌诀流传,明代胡文焕《类修要诀》引用宋元时期的《灵剑子引导子午记·引导诀》,并将其改名为“许真君引导诀”;朝鲜金礼蒙等编集的《医方类聚》辑录了南宋的“吕真人安乐法”;清代冯曦(字晴川,号汉炜、守和道人)所撰《颐养诠要》收载了“吕祖安乐歌”,其歌诀为:“双开一度理三焦,左肝右肺如射雕,东脾西胃须单托,五劳七伤四顾摇,髒鱼摆尾驱心病,手摩脚腿理肾腰,大小朝天安五脏,咽津纳气指双挑。一日若能四五作,自然法火遍身烧,十二时中频频作,管教延年百病消。”歌词与南宋的“吕真人安乐法”较为接近。清代娄杰(字受之)尝从山左徐君学八段锦立功,数年后又得坐功,经数十年研习,颇有心得,于光绪二年(1876)编撰《八段锦坐立功法图诀》,书中图文兼备,现有清光绪二年芳草轩刻本。清末青莱真人撰《八段锦图说》,清广州守经堂刻本。近代流传最广的动功八段锦套路,定型的八段锦歌诀,据唐豪考证,均发生在清光绪年间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)上海同文书局出版的托名梁世昌《幼学操身》,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)出版的《新出保身图说·八段锦图》,两书所载的八句七言歌诀为早期版本。其七言歌诀为:“两手托天理三焦,左右开弓似射雕。调理脾胃须单举,五劳七伤往后瞧。摇头摆尾去心火,背后七颠百病消。攒拳怒目增气力,两手攀足固肾腰。”此歌诀与明清流行的八段锦歌诀相比,去掉了呼吸吐纳、意守丹田等意念内容,在继承《灵剑子引导子午记·引导诀》的基础上,强化了肢体导引部分,面向大众,使初学者易于学习。歌诀问世后,成为近现代最有影响的一种歌诀。后世把坐式、立式,分别称为坐八段、立八段。立八段又有文武、南北之分。锻炼时多采用马步,动作刚劲,称为武八段或北派;多采用站式,动作柔和,称为文八段或南派。

坐式八段锦

坐式八段锦又称文八段,用坐式,注重凝神行气。其图式出南宋·河滨丈人《摄生要义》。明·王圻《三才图会》载有类似图式并附有功法。高濂《遵生八笺》括为歌诀:“闭目冥心坐,握固静思神。叩齿三十六,两手抱昆仑。左右鸣天鼓,二十四度闻。微摆撼天柱,赤龙搅生津。漱津三十六,神水满口匀。一口分三咽,龙行虎自奔。闭气搓手热,背摩后精门。尽此一口气,想火烧脐轮。左右辘轳转,两脚放舒伸。叉手双虚托,低头攀脚频。以候逆水上,再漱再吞精。如此三度毕,神水九次吞。咽下汨汨响,百脉自调匀。河车搬运讫,发火遍烧身。……子后午前后,造化合乾坤。循环次第转,八卦是良因。”亦附有功法八图,并于歌诀有详细注释。曹无极《万育仙书》曾转载此诀,后世流行颇广。

明洪武十二年(1379年)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(别号馰仙)撰著的《活人心法》,他在《序》中说:“今述其二家之说,自成一家新话,编为上下二卷,目之曰《活人心》。”在上卷《导引法》中,载录了著名的“八段锦导引法”,歌诀和小字注释同《修真十书·杂著捷径》的钟离八段锦法,另外画了八幅坐功图,每图有图名,即叩齿集神图法、摇天柱图法、舌搅漱咽图法、摩肾堂图法、单关辘轳图法、双关辘轳图法、托天按顶图法、钩攀图法,图下除了“钟离八段锦法”文字说明外,并详加注释。现存有明嘉靖二十年朝鲜刻本,尚见于《保生心鉴》(1506)附《活人心法》、朝鲜《医方类聚·馰仙活人心》。《保生心鉴·序》谓:“惟《活人心法》所刊导引八图,悉上古遗法,而为好修者宝之。”此功法是中国古导引术动静相结合的典范,在我国古代养生史与导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。此后的明清时期多种医学和养生著作,以不同名称刊载坐式八段锦。如明代《类修要诀》“钟离祖师八段锦导引法”(1592)、《遵生八笺·延年却病笺》“八段锦导引法”及“八段锦坐功图”(1591)、《夷门广牍·赤凤髓》“八段锦导引图”(1579)、《修龄要旨》“八段锦法”(约1442)、《摄生总要》“八段锦导引图”(1638)、《万寿仙书》“八段锦坐功捷径”(1832年刊)、《三才图会》“八段锦导引图说”;清代《心医集》“八段锦”和“八段锦诗”(1656)、《颐养诠要》“钟离公八段锦”(1705)、《养生秘旨》“八段导引法”(1891)、《内外功图说辑要》下集“八段锦内功”(1918)和“八段锦口诀解要”(1920);朝鲜《医方类聚·馰仙活人心》“导引法”(1445)、《东医宝鉴·内景篇》“按摩导引”(1611),都引用八段锦歌诀或坐功图,掀起了明清导引大发展的热潮。由于此套功法动作全面、上口易记,便于操作,又特别适宜老年人练功特点,因此传播广泛,影响深远。

明清时期,出现了多种在八段锦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功法,其中以十二段锦、十六段锦最为有名。十二段锦,原名八段锦(即坐式八段锦),因有十二节,故名十二段锦。此功包括动功和静功,静功包括入静、存想;动功有鸣天鼓、摩后精门、攀足等。最早见于清乾隆三十六年(1771)刊徐文弼(字鸣峰)所编《寿世传真·十二段锦歌》。后载入清潘靇辑《卫生要术》(1858)、清王祖源编《内功图说》(1881)、清冯曦纂《颐养诠要》(1898)。
十六段锦之名,最早见于元末明初的养生学家冷谦所著的《修龄要旨·十六段锦法》。它是在八段锦基础上吸收了老子导引二十四势、婆罗门导引十二势、赤松子导引法十八势、钟离导引法十八势、胡见素五脏导引法等精华创编而成。由抱项、按项、鸣天鼓、按膝、开弓、摆肩、捶腰、排天、钩脚、曲脊、扳身、拗步、背手、扭腿、漱津、起火等十六组动作组成。明代河滨丈人撰《摄生要义·导引篇》、明代徐春甫《古今医统大全》卷100《摄生要义·导引》、清尤乘《寿世青编》均收载此功法。


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查阅、考证,有以下基本认识:
1.传统八段锦流传年代应早于宋代,在明清时期有了较大发展。
2.传统八段锦创编人尚无定论,可以说八段锦是历代养生家和习练者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。
3.清末以前的八段锦主要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为主的导引术。
4.八段锦无论是南派、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练法,都同出一源,在流传中相互渗透,逐渐趋向一致。


网友评论